查看原文
其他

蔡亮 | 汉武帝遗诏是真的吗?

蔡亮 新史学1902 2021-07-01

蔡亮

在武帝统治接近终结时,垂垂老矣的皇帝重病缠身。公元前91年,太子刘据身陷巫蛊之祸,死于非命。三年后,公元前87年3月,武帝选定自己最小的儿子——尚在幼龄的刘弗陵作为新的皇位继承人,封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两天后,武帝溘然长逝。随后,刘弗陵即皇帝位,是为昭帝。霍光为主要的辅政大臣,刚获升迁的车骑将军金日磾和左将军上官桀为其副手。*

粗粗一看,此次新皇即位并无异样。但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当时复杂的政局和某些不同寻常的细节,就不由得不怀疑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阴谋。

汉武帝有六子。刘闳死于公元前110年。刘据在公元前91年被逼自杀。公元前88年刘去世后,皇帝就只剩下了两位成年皇子刘旦与刘胥,以及稚子刘弗陵。*刘胥体魄壮健,喜好游乐,据说曾徒手搏猛兽。按照班固的说法,此人“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刘旦博学多才,精明能干,自公元前117年被封为燕王后,管辖北境封国数十年。前太子刘据死后,刘旦以为自己当被立为太子,因此上书请求返回都城长安侍奉武帝左右。但根据《汉书》的记载,这道上书激怒了老皇帝,反而立了最小的儿子继承皇位。*

在我们今天看来,刘旦的请求从表面上看并无不妥,而武帝对此的反应似乎有些过激。七十多岁的武帝就从未考虑过把这个精明能干、主政一方的儿子立为继承人吗?为何武帝更愿意把皇权交付给对完全没有执政能力的幼子,让他受权臣的控制呢?《汉书》说刘弗陵和上古的尧帝一样,都是在母腹中14月而生;其奇特出生让武帝坚相信不到十岁的幼子应该继承王位。但如果武帝一开始就想立其幼子为皇嗣,为何要拖延到临死前才宣布呢?我们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解释武帝废长立幼的选择,而更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他提拔霍光与金日磾的决定。这二人以前从未担任过重要官职,而现在却成为幼帝的主要辅政大臣。

皇帝的宠臣霍光并无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任何军功和政绩。其父霍仲孺本为县吏,后在随侍平阳侯期间,与侍女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后,霍去病随即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将领。然而霍去病与其生父几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任何联系。虽然后来他也曾举荐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入朝为郎官,但史料上并未记载他曾给予后者任何优待。实际上,当霍去病到达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之时,霍光还只是一名诸曹侍中。卫子夫之子前太子刘据后来身陷巫蛊之祸,卫氏全族尽数被诛。一直在武帝身边谨守职分的霍光几乎未受此事影响,这也说明霍去病以及卫氏家族和他之间并无瓜葛。霍光终生都在内廷效力,打理皇帝的日常起居。尽管据说他谨小慎微,事上以诚,由此赢得了皇帝的信任,但武帝似乎从未打算把他提拔到重要职位。和霍光一样,卫青与霍去病一开始也都是侍中,但没多久前者就被擢升为大将军,后者当上了骠骑大将军。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很快让他们在朝中身居要职。*朱买臣、严助、主父偃这些人也都做过侍中或中大夫,官位和霍光大体相当。但他们后来或为郡守,或在诸侯国为相。而太中大夫、给事中东方朔宫中任职多年,却始终未能得到行政职位,东方朔由此感叹自己生不逢时而未得以重用。*这些例子对比,引发了各种猜疑。霍光侍奉武帝将近二十年,如果武帝打算托孤霍光,为什么会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日子才给了他重要的位置,让他骤然成为辅政大臣?为什么武帝没有给霍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建立事功、在百官中树立威望?

朝中第二号辅政大臣金日磾与霍光的经历相似。本为匈奴人的金日磾14岁时被掳入汉宫养马。根据班固的记载,一次武帝看到他仪表堂堂,饲养的马又膘肥体壮,因此封其为马监。很快他便历任侍中、驸马都尉与光禄大夫。*据说金日磾一直深受皇帝恩宠:无论皇帝去哪里,他总是随侍左右。他的长子是武帝弄儿,也颇得皇帝欢心,最后却以悲剧结束:金日磾一直关注着长子的一举一动,先是发现自己的儿子和皇帝之间的嬉闹轻佻无礼,心中已是不悦;后又看到他在和宫女调情,盛怒之下竟将其杀死。*闻知噩耗的武帝既怒金氏又悯其子,不禁哀泣。史料掌故中透露出的金日磾与其家族成员的形象表明,他实为弄臣。主上倡优蓄之,且为时人所轻。这和肩负辅佐幼主重任的大臣所应有的声望相去甚远。

武帝遗诏中任命的其他两位大臣上官桀与桑弘羊在遗诏颁布之前均已在政界有所建树。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过是政坛新贵,并未积累多少政治资本。上官桀是在武帝统治末年被擢升到高位的。此人年轻时曾为羽林期门郎。因为力大无比又迁未央厩令。后任侍中时成为武帝心腹。*但直到武帝之治行将结束时,他才于公元前88年升任骑都尉,官秩两千石,统领宫廷卫队羽林骑。*据说上官桀在皇帝病榻领受遗诏前已经升任太仆一职,在官僚集团高层有了立足之地。但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没有此次任命的相关记载,我们也无法在其他现存的史料中找到相关的材料。*

桑弘羊在整个武帝朝一直都在处理日常政务,一度还身处权力等级的顶峰。这位商人之子13岁为侍中。因善于理财,他历任大农丞(公元前115年)、治粟都尉(公元前110年)、大司农(公元前100年)。*但在公元前96年,他被贬为搜粟都尉,直到皇帝临死前才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以上对这几位顾命大臣情况的回顾表明,即使到了武帝统治行将结束的时候,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与桑弘羊等人也并未升任任何实权官职。而且,武帝虽然也曾不时提拔宠妃外戚,但这些人与新确立的皇位继承人或宗室其他成员之间都没有很紧密的关联。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武帝会选择这些人做辅政大臣?而任命为何又偏偏发生在他去世当日?*据说,武帝在五宫奄奄一息之时,竟无一子侍立病榻前,而大部分的高官也都在宫门外。接着内廷突然就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新任将军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一齐拥立当时只有八九岁的太子加冕继任新君。所有这一系列迷雾重重的事件,加上前面提到的所有疑点,让同时代的人和现代的读者都怀疑这是一场阴谋。而阴谋的策划者很可能正是霍光及其同党,他们是这次权力交接中最大的赢家。

燕王刘旦甚至否认刘弗陵的合法身份,称这位新君实为辅政大臣霍光之子。*毕竟,昭帝刘弗陵母亲的名字并未马上公开,刘弗陵也没有出席武帝葬礼。*而且,历史文献中有关幼帝登基时的年纪记载也相互抵牾。昭帝一百年后撰写的《汉书》称昭帝即位时年纪八九岁。而根据活跃于昭帝末年的学者褚少孙的记载,昭帝生于武帝七十岁时,继承皇位时年方五岁。*

另外,武帝遗诏的真伪也有争议。诏书中,武帝封霍光、金日磾与上官桀三人为侯,理由是表彰他们在平定公元前88年莽何罗与重合侯马通作乱时立下的功劳。而卫尉王莽的儿子侍中王忽公开指责霍光伪造遗诏,称自己在先帝临终前片刻未离左右,当时根本就没有遗诏封爵这回事。*

昭帝即位是霍光精心谋划的吗?通过各种阴谋让一个孩子登上帝位,就此他就可以独揽大权吗?也许武帝真的信任霍光,临死前授予他辅政之权?不论事实真相如何,霍光及其同党面临相同的挑战。在各种各样的质疑声中,他们必须要巩固自己刚获取的权力。他们成功地做到了。从公元前87年成为辅政大臣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霍光一直牢牢掌控着朝局。20年间,他镇压了多次政变图谋。昭帝二十多岁无嗣而薨之后,他拥立昌邑王为新君,27天后又将其废黜。最后,霍光立刘病已为皇帝,后者据说是巫蛊之祸中被逼自杀的前太子刘据之孙。霍光辅政几十年,天子公卿遴选悉决其手,人人皆对其效忠输诚。霍氏私人军司马杨敞于公元前81年被委任为大司农,四年后迁御史大夫,两年后又升至丞相,直至在任上去世。*便乐成仰仗与霍氏私交官居少府。*杜延年与田延年都是霍光幕府旧人。因公元前80年揭发上官桀谋逆有功,杜延年于同年被委以太仆之职。田延年初为长史,后迁河东太守。公元前75年,他升为大司农,并在废黜昌邑王(公元前74年)这件事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武帝朝后期已经展现出军事才华的赵充国与范明友都被霍光升为将军,后又身居高位。*

除了提拔重用自己的亲信,剪除异己,霍光同时也扶植了一批武帝朝的中层官员,这些人很快就成了忠诚于他的朝臣。除了与霍光同时领受武帝遗诏的三位辅政大臣,还有六位就职于武帝一朝的中高层官员活跃于霍光把持的朝政之下。在武帝时代曾任光禄大夫的张安世于公元前86年被霍光提升为光禄勋。后来张安世当上了车骑将军,参与昌邑王的立废。武帝时的青州刺史隽不疑因镇压公元前87年刘泽谋反有功被擢升为京兆尹。*在霍光辅政前,田千秋、王与田广明就已身居要职。在昭帝朝他们虽然都保住了官位,但或被霍光架空,或转化成霍氏忠心耿耿的下属。从前89年至前77年,田千秋一直担任丞相。但霍光前84年诛杀其女婿少府徐仁,他却无能为力。田广明在武帝朝曾任大鸿胪。霍光辅政伊始,田氏率领军队平定了益州叛乱。在证明了对霍氏的忠心后,他于前83年升任卫尉,前78年又出任左冯翊。

有趣的是,大部分在霍光辅政时期被提拔或保留高位的官员都出身贫寒。事实上,在霍光辅政期内21位可以确认的高官中,仅有9人出身权贵之家(见表4.1)。其中刘辟彊与刘德属于宗室。刘辟彊是汉高祖幼弟刘交之孙。*霍氏秉政后,有人建议他不妨做出些姿态,让宗室子弟也分担一部分政务,这样就可以为朝廷免患。霍光于是将一些昭帝的远亲提拔到了高位。*

当时的朝廷要员徐仁、上官安、朱山拊、张安世、杜延年、韩增等人的父亲或岳父全都在武帝时官居三公或九卿。但除了韩增之父外,其余人都是政治新贵,都是从官僚集团的底层慢慢爬上权力塔尖的。事实上,韩增是霍光辅政时期唯一一位家族荣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武帝之前的。但和张安世与杜延年一样,韩增的父亲在他尚未在官场有所建树就去世了:他仕途得意主要得益于霍光的栽培。*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之前那些累世身居高位的名门望族在霍光辅政时期几乎消失殆尽了。

本文节选自《巫蛊之祸与儒生帝国的兴起》(蔡亮 著,付强 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注释从略。

延伸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